武进区科技局推动“产学研精准对接”

2023-07-06 来源:创新常州 作者:创新常州

最近,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、常州承芯半导体有限公司、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、联泓(江苏)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武进重点企业在“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”厦门站专场活动中,与厦门大学的教授专家进行产学研对接,发布“揭榜挂帅”创新需求,8名厦门高校相关负责人被聘为常州“引才专员”。武进区政府副区长王栋笑言:“感觉这门‘亲事’要成了!”相隔两地的他们是如何“谈”上的?这背后离不开武进区科技局发挥的“双面胶”效应。

近年来,武进区科技局积极推动政府搭台、校企唱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。为进一步破解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中“各吹各的号、各唱各的调”的难题,该局在“精准对接”上下功夫、花力气,在和厦门大学的对接中,按照“学校提供清单,企业按需点单”的模式,在学校和企业之间“牵线搭桥”,让更多“学院派”与“实践派”携手攻坚,在“校地融合”基础上进一步促进“校企链合”,走出产学研合作新路径,打开校政企沟通新局面。

“清单式梳理”,让院校科技成果一目了然

厦门大学作为国家“双一流”高校,在新能源、高端电子化学品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,这与武进的产业发展方向不谋而合。为此,自去年10月起,武进区科技局积极联络厦门大学,多次选派工作人员前往厦大,介绍武进区域概况、产业布局以及当前发展需求。针对厦大提供的科研技术成果清单,该局认真比对全区科技企业技术需求,进行第一轮筛选精炼,最大程度确保高校科研成果和武进科技发展需求相匹配。通过三个月的努力,厦门大学科研成果清单(武进区定向)新鲜出炉。

“菜单式推送”,让科技企业需求有的放矢

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,很多企业在和高校的对接中,认为高校不了解市场规律和需求,很难真正解决自己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;而不少高校担忧,企业不了解科研规律,‘科学指标’与‘市场指标’之间存在鸿沟。”武进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卿说。针对这一堵点,区科技局将一轮梳理后的清单下发至各镇(街道、开发区),由镇(街道、开发区)推送至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,让企业对照清单、“按需点单”。点单完成后,区科技局根据企业上报的需求,进行第二轮比对,并汇编成表,再发给厦门大学,让相关专家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优势,比对企业的具体技术需求,从而“认门领亲”。在此基础上,区科技局于6月中旬组织企业家代表赴厦门大学进行面对面交流、一对一精准对接,确保产学研合作取得实效。

“围产式服务”,让科研成果转化提质增效

“高校不少科技成果拥有者和企业在对接过程中有鸿沟,多数企业家很难把科研人员手中的技术直接接住。”厦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荔敏直言,“比如,教授发明了面粉,企业家要面包,把面粉变为面包的过程就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承接。”为此,武进区科技局还主动把握科技变革趋势,瞄准前沿领域,推动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、南京医科大学常州医疗健康科技园、江理工绿建区协同创新园、细胞治疗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,加速科研成果应用转化。“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,最懂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;高校科研团队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,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。作为政府部门,我们将一如既往得做好参与者、服务者、引导者,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,推动产学研精准对接、深度融合,让‘创新花’结出‘产业果’。”武进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张卫星表示。

下一步,武进区科技局还将聚焦武进智电汽车、机器人、集成电路、医疗健康、石墨烯“五大产业名片”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高频次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,打通从技术创新到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促进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金融投资机构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,从而建立“产、学、研、金、用、服”精准对接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