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,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起步之年,也是金坛区“两高”时代再启航的开篇之年。金坛区科技创新工作将紧扣上级决策部署,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、最能撬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,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个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,为加快打造“生态创新区、未来科创城”提供更多科技支撑。
2024年,全区创新能力布局持续优化、创新承载力持续增强,创新平台、创新主体、创新人才实现量质齐升,产学研合作渠道更加丰富,科技成果加速产出、高效转化,河海大学校地合作更加紧密,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、体系不断完善,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增强。全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支出超50亿元,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5家、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家。力争保有高企超450家、科小超550家,独角兽(潜在)企业累计超12家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60亿元以上。
(一)实施科创主体梯队培育行动
推进科技招商。构建“统分结合”招商工作机制,加快打造“1+3+N”科技招商工作体系。全面整合科技招商力量,立足各板块产业链发展实际需要,精准推送科技招商方向建议和优质项目信息,赋能科技招商工作的高效开展。发挥基金撬动作用,依托金坛创新母基金以及华罗庚科创子基金等资源,“以投带引”吸引优质科创项目落地。全区新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60个,其中华罗庚创新中心入驻项目不少于20个。
育强科创森林。全面打造“科小—高企—瞪羚—独角兽—上市企业”的创新发展矩阵,一方面加强对新招引企业的“育种扶苗”,让“小禾苗”尽快长成“参天树”。同时整合资源,合力推进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型企业培育工作。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,动态监测、分类指导、快速成长。力争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12家、瞪羚企业累计超90家。
(二)实施科创平台能级跃升行动
推进科创载体建设。以创建微笑平台为契机,引进优质科创资源,大力提升现有创新载体能级。重点培育蓝色彩虹金坛生物医药孵化器、长三角华罗庚科创港等9家微笑平台(科创型)。学习周边地区载体运营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,高质量推进现有科创载体运营质效。支持各类产业基金、金融机构针对产业载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推动科创载体提质增效。
推进研发平台建设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,支持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,重点推动河海大学、华能江苏公司共建“河海大学-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”对接市场、开展成果转化。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。加快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,全年举办合成生物行业峰会1场,加速营活动3场。协同科研院所,依托蓝色彩虹孵化器,共建合成生物产业方向的共享创新实验室1个。
(三)实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行动
加快技术攻关。聚焦制约产业发展“卡链”“断链”产品和技术,围绕重点领域“卡脖子”技术清单,积极争取国家、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,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。鼓励企业、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研发费用归集制度,做到应统尽统,提升研发投入统计数据填报质量。高质量发展研发指标达到目标任务,实现重大技术攻关2个以上。
加快成果转化。定期召开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推进会,组织一对一“诊疗室”辅导,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。以“校企双向赋能 产教双链融合”为切入点,深层次办好河海大学——金坛区校地融合发展活动,实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。组织全区重点企业参加“揭榜挂帅”等科技成果对接专场活动,以扎实举措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坛转移转化。实现“揭榜挂帅”科技成果转化3个以上。
(四)实施科创生态体系优化行动
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。发挥紧邻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和“两高”的资源优势,拓宽对外合作渠道,深化与各大高校、科研院所等机构科技合作,积极引进“高精尖缺”人才。支持高层次人才、技能人才来坛就业创业。组织申报龙城英才创新类项目5个,省双创人才项目3个,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2名。
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、南京都市圈、常金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,深度融入常州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,聚焦围绕5个方面、48项任务,逐一落实、协同推进。继续牵头好“532”发展战略中的创新现代化,统筹全区重点项目(工作),确保按照序时进度完成。